素的粥怎么做好吃?

嵇敏荟嵇敏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2021.3更新最近发现一款神仙小家电,可以直接把杂粮浸泡一晚,第二天就能直接煮粥啦!非常方便!就是这款 前几天做的三色藜麦小米粥,搭配酸奶很好喝。 这是最近很火的彩虹面线,也是不错的呢~~ 下面原文 首先,在粥里放食材这个问题上有误会。其实古人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讲究“粥底”、“辅料”等等。

北宋文豪苏轼有诗云:“粥粥有声,一啜而散。不知自何而来,忽然而去。”(《东坡题跋·书王晋卿水墨兰竹石》) 他写的这粥,显然不是现煮的,而是预先调制好的——有点像现在的冲剂或者泡腾片,拿开水一冲就完事。这样才符合“一啜而散”的特征嘛。 所以,在古人心目中,粥本来就是一种方便省事的主食。放不放料,放多少料,根本没有现在这么讲究。

南宋诗人陆游就很不客气地写道:“朝粥暮饭真良约,肥马轻裘何足论?”(《斋居杂兴》) 人家陆放翁说得很明白: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得吃点好的——吃啥好呢?粥啊!中午晚上也得吃得饱,不过不必太丰盛。 这简直就像是对现今社会白米饭加咸菜或白菜的控诉!

当然,陆游虽然是爱国诗人,但这也不代表他就懂得养生之道。毕竟,如果真是深谙养生之道的古人会这么说,那才是不可思议的事儿。 先秦时期就有对饮食有明确记载的《周礼》问世了。在周代人的食谱中,粥的地位是很低的。周代贵族平时吃的主食是粟米,周天子祭祀时才能吃到黍(黄米)。至于水炊而成,粥汤泡饭的吃法则是贱民才会干的活计。《周礼·膳夫》中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凡诸侯之贡,羹献,膳,羞馔,珍用八;酱用百有二十。”郑玄注:“羹,有汁者;献,新熟;膳,日给;肴,犹今之脯也;羞,已和调者也;馔,未和调者是矣。珍异之用,八、一百二十,举其成数。” 用现代语言转换一下,一碗热腾腾刚出锅的白米饭配着青菜,这就算很好的伙食了。而那些身份卑微的奴隶阶层,则连这点口福也没有,只能啃窝头蘸盐水。 周代还有专门管理膳食的官员,叫“司食”。他们根据贵族们的需求以及季节的变化来安排食谱:春天多吃牛胃、肠等内脏,是因为“春气升发”,需要补;夏天多吃羊,是为了“夏气盛满”;秋天多吃鸡,因为“秋金旺”;冬天多吃鹿,因“冬令闭藏”。 总之,在他们看来,一切为了“使身体保持阴阳平衡,不失偏颇”。

所以呀,古代人的食谱未必比现代人更健康。毕竟,他们可没有现代人的“营养学”常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