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为什么不值钱?
从几个维度看这个问题吧! 从历史维度,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平均一年GDP增速达到9.6%,但价格水平一直在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平均水平每年的涨幅也在5-6%之间;同期外国经济增长速度要快得多,特别是日本在泡沫时期GDP增幅甚至超过了10%,然而价格水平却远低于我国,比如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常年保持不到2%的低位。虽然我们的名义GDP(按现行汇率计算)年均增长率高于外国,但是实际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增长并没有领先太多,也就是说我们付出的成本——包括环境、资源和税收等代价——并没有比外国人少多少,我们多付出的这部分成本就是通胀。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钱确实是“不值钱”的。
从国际比较的维度来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人们并没有为此付出过多的资源、环境和税收等溢价成本,换言之我国的通胀是被低估了得。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我国的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量相当于GDP增幅的43%,这个数字远远高于日本、韩国和墨西哥等,但这些国家的CPI水平却要低于我国。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超大经济体,美国每年通货膨胀率只有2%左右,低于中国的通胀水平,但美国的CPI计算中包含了昂贵的海外商品和服务支出(约7000亿美元),如果剔除掉这项支出,美国的通胀应该会比我国要高很多。 综上,单从数值上比较,我国的货币供应确实偏紧,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货币供应相对宽松,这也为后期的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 当然,有人会提出质疑,说当时为了应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各国都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也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这些资金是不是导致通胀的原因呢?的确,这些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进入2010年后,随着经济企稳回升,政策逐步转向,通胀压力开始显现。2011年我国CPI同比涨幅首次超过5%,2012年上半年再次突破6%,直到2012年年底,CPI涨幅才回到宏观调控的目标区间。不过,这次由政策推动的通胀和上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面临的高通胀背景完全不同。首先,这次通胀是结构的,而不是普遍性的;其次,这种结构性通胀是有时间窗口的,当结构失衡被扭转时,通胀自然就会消减下去。现在讨论贬值问题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