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名谁写的?
1954年至1978年45年中,校名题字沿用的是董必武手书。1954年是武大校史中极不寻常的一年,除了院系大调整外,还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所谓“武大反党集团”事件,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林彪,亲自兼任武汉大学校长并“坐镇指挥”。林彪上台伊始,就大刀阔斧整顿武汉大学,他亲自兼任武大校长,并先后四次来校视察,“抓反革命”和“大学改造”工作。在林彪的亲自干预下,武汉大学被改造成为一所政治理论大学,全校22个系被撤销17个,仅保留了文、理、工3个学院和政治、经济系以及水利土木工程专门化,学校师资大量流失,学校教学、科研迅速衰退。当时在汉的董老,亲睹林彪在武大制造的冤案,痛心疾首。为表达自己对这所山河名校的关爱,1956年6月董老在汉工作期间,欣然挥毫为武汉大学写了校名,以寄托自己对这所学校的厚望。如今的武汉大学,其文理科综合实力跃升全国一流地位,武大董必武手书的气势非凡的“武汉大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相映照辉,成了珞珈山的无价瑰宝。
1979年初,因武大工学院部分专业和工程系整建制迁至北京(即现今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务委员会主任史绍熙调离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79年3月3日,新任武汉大学党委第一书记的迟群和新任武汉大学党委第二书记、校长的余家菊联名请郭沫若为武汉大学题写校名。5月5日郭老回信允诺,随信寄来了自己手书的“武汉大学”金匾。郭老手书的“武汉大学”四字,笔法浑厚凝重,遒劲苍古,是郭老82岁时所书。据武汉大学档案馆副研究员王鲜华介绍,迟群在1979年5月5日请郭老为武汉大学题写匾额的同时,还请郭老为武大哲学系的前身———政法系(文革前为哲学系)题字。郭老在7月6日回信说:“政法二字,一时还无法写好,容日寄上”,后由于郭老重病住院,此事被搁置下来。1981年,武大哲学者去北京看望病榻中的郭老,郭老在病中又提起了此事,于是哲学者就从郭老病榻前的书架上挑选了“哲者哲也”四字寄回了武大,这块题词一直悬挂于老斋舍楼前的哲学者活动中心的前厅正壁上方,成为哲学者的骄傲与珍藏。
1985年,武汉大学老斋舍、理学院翻修,武汉大学请沙平(沙平为国务院古汉语室研究员,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教授为新斋舍题写“老斋舍、理学院、逸夫工程馆、生物馆”等校内建筑名称,1987年初,沙平教授回武汉大学时,当时武大主管校产校建工作的副校长徐正光、基建处长董泽光等出于对郭老的尊敬,在请沙平教授为学校题写“武汉大学”匾额的同时,将那块墨迹淋漓的郭老手书匾额双手送给沙平教授,作为对郭老的纪念。这块墨宝现珍藏于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