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膏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秋梦家秋梦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窝子面由苦杏仁油、蜂蜡等加工制成,形状像窝头。据传,清朝光绪末年,在正定县临济寺(即今临济学院)内有个叫“大善”的和尚发明了这种食品,他把面粉和成面团状,置于模具中,用滚水浇铸而成,因形似窝头,故得名窝子面。它具有香、甜、软的口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老人、儿童都适合食用。当时寺院规定,每日早午两餐必须食用窝子面。据说,清末袁世凯在正定练兵时,其饮食也严格按此规定执行。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正定建起了兵营。由于日军对粮食管制很严,除配给军粮外,一般不准老百姓买卖和储存大米和面粉。但是,日军却允许中国粮商向他们在正定的兵站供应粮食,以供军队食用。于是,一些商贩便将面粉用凉水调成面糊,放在铁勺里烙熟后做成“煎饼”,再用草绳扎成一捆,每捆五斤,作为军用粮食供应给日军。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煎饼”是用凉水拌和的面团,没有经过发酵,是酸性的。而日军的胃液呈酸性,经常吃这种“煎饼”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还有一种比“煎饼”更合适的面食已经流传到了民间,那就是用发面和酵母蒸成的馒头、包子。这些面食不仅口感好,而且还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正是日军最需要的食品。

日军自1942年开始,先后6次大量向石家庄地区的深泽、元氏、赞皇、无极等县运送面粉,用来制造淀粉和酒精,同时还将面粉转手卖给中国商人,换取他们所需要的香烟、药品和各种日用品。在这些运进的面粉中,有80%被做成了馒头或包子,每天大约3万多枚,每月约100多万枚。这些馒头或包子都是由当地的中国居民制作的。其中,制作过程最有特点的要数元氏县的“果塞”(当地读音 huosai)。“果塞”的制作方法是:先用发面做成馒头形状,放在笼屉上蒸熟,然后再蘸上炒熟的面粉,撒上青红颜色的葱花和盐,最后入炉烘烤,烤至酥脆,即可取出食用。虽然做法有些麻烦,但做出来的“果塞”味道极佳,香酥可口。日本人吃了也是赞不绝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