姮的五行是哪种木?
“姮”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而在古代,尤其是在先秦时期是个很常用的字。 “姮”字的本义是指月亮。《尔雅·释天》中有“月一日望,一月四日朏……月中三夕一候,五日一节气。”这里的“月”指的是月亮,而“朏”(féi)指的是满月。月亮被想象为一个圆盘状的天体,所以有“朏”这个形状的形容词,它还有另一个读音fěi。 除了指月亮之外,“姮”字还指弦月的第一个晚上——初旬的前三天。《礼记·祭义》中有这样的表述:“君子行礼,勿失其正,祭之日,月之朝,日之夕,苟始之有正矣,孰谓‘亡’?”其中的“月之朝”就是指弦月的第一个早晨。不过这个词现在也已经不常用。
“姮”字的另一种含义是指女子怀胎。《礼记·郊特牲》中有“孟春祭日……”郑玄注:“曰者,谓昭昭之明,以兴月也;月者,犹胎也。”孔颖达进一步解释道:“月谓之时,时者,天地阴阳之交,万物之所成,故比于月。月,阴盛阳微,故喻女子宫中之物也。”所以“姮”字又读héc。不过这种含义的“姮”字今天已经基本不用了。 关于“姮”字的字形,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量知》中说:“(宋)王景文曰:‘凡著述篇赋,欲人易见,文字少者,则音读多;文字多者,则音读少。’”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写诗作文,为了让读者阅读方便,文字少的,读音就要拖长;文字多的,读音就要短促。但这句话里的“声读”“音读”用词混乱,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后人难以索解。清代的段玉裁在注释《周礼》中的“声读”一词时举了这个例子,并且正确地认为“音读”“声读”都是“言声音之长短”。后来刘节在注解《楚辞》时沿袭了这一观点。可见“音读多”“声读少”是形容音节的长短,而不是表示语调。这和我们今天的发音规律是一致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汉语中,“恒”“亨”“宏”“肜”“梦”这几个字都念héng(第二声),意思也大都与“恒”字相通。“恒”就是月出升起的方位,也就是“寅”。因此上面的一些词语也都与“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