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土木相克吗?
五行相克的原理,是五行之间的能量流动是不平衡的,当这种不平衡影响到某一种行的时候,这个行就会去生扶它所克行的,以试图达到新的平衡。 比如,土太弱或者被克严重,就需要木来生土;而木太强,就需要水来克木,使五行流通起来。这就是“土旺得木方成材”、“水来克火,而土居其中”的原因,也符合“土爰稼穑”的含义——庄稼是需要土壤承载其生长的。 但是如果这个行本身就很强呢?比如土很多,而且很暖,那就不需要木了,因为木被土淹没了;又或者金太多,且土很热,则不需要水,因为水被蒸发了。这就符合“土旺得金”和“土燥生风”的道理啊!为什么还要木呢?显然不符合逻辑呀?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对“旺”的理解的问题了——“旺”不是指力量大小,而是指有无源头。有源头,就算力量很小,也是“旺”;没有源头,就算力量很大,也不是“旺”——这是从动态上来说的。无论土很多还是很少,只要有木,就可以实现新的平衡,所以叫“润下者宜堆土而忌见木”(土多则塞,木多则损)。
克就是克服,制约的意思,木、火、土、金、水五者互相克服,其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制约循环。
木和土是相生关系,木是土的“生我者”,土是木的“我生者”。克则刚好是相反的方向。比如火克金,那么就有金生水,火克金,金又生水。就是说,水是生我者,而火克我去生水,这就是所谓的“所不胜而侮之者”。
比如在疾病上,如果发生肾病,肾在五行中归于水。如果水行之气太盛,它克制了心的火的正常之气,火不足不能生土,则脾土之气处于虚弱之状,同时由于木又克土,使得本来不足的脾土又被木行给克了,其不足就更显得严重,脾土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疾病治疗中,运用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叫做“补母泻子法”和“抑强扶弱法”。就是说当五行所配属的脏器中发生异常时,如果被其所克制的脏之气不足了,那么通过补充相应的脏器的五行之气,就可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