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是什么生肖?
在1921年7月之前,“党”是指“中共一大”;之后,代表党的机构出现了,但是地方上仍然用“党”指代党组织,上级党通过指令向下级党传达工作路线、方针以及政策等。而“党”的称呼正式被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还是源于毛主席。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中,张闻天同志作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前任务》的报告和发言,提出了一个口号:“共产党的任务是争取革命的一百天的完成。”
“一百天”是什么意思呢?1936年春天,蒋介石准备“调派大批军火给东北军阀张学良,以红枪会、民团等为外围,对共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一举解决北方的红军和东北的游击队。为此,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专门向中央发出了紧急报告。为了应对蒋军的攻势,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要求“在全国各个战场,实行游击战争,配合正规的战斗行动,消灭敌人,收复失地,争取抗战的胜利”。
在这个决定中,首次使用了“抗日战争”的概念,并且将“持久战”与“游击战”相结合,作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基本战略。随后,这个战略被具体化为《八路军军事训练大纲》和《新四军作战训令》,成为人民军队的行动指南。 这个时期,由于敌强我弱,又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所以无法实现全部主力野战,因此对于“分散”和“集中”两个概念的理解,也就尤为重要了。
关于这两个概念,我在读孙果先生著的《中国军事通史·第二卷》时有所了解。按照书中的讲述,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对于“集中”的理解是“将主力集中于一部,采用包围迂回的战法,求歼日寇一部或大部”;而对于“分散”的理解则是“不使日军形成分割包围的趋势,保存自己的实力,逐步削弱敌人,待机破围”。这种理解是和国民党的整体战略匹配的——坚持正面防守,不主动寻求决战。
但对于共产党而言,情况却有所不同。由于力量有限,所以必须寻求主动,如果被动地等待国民党的“围剿”和日寇的“扫荡”,力量难以发挥,还极有可能被歼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对手的薄弱之处,集中优势兵力,先下手为强,打破僵局,求得全局上的主动。
对此,《八路军军事训练大纲》中明确指出: “凡敌我兵力相当,我又缺乏进攻武器时,应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技术,大量消减敌人,打破僵局。 凡敌我兵力对比,我居劣势;或我既无有力攻击武器,又不处于有利地形;或敌我相距太远,不利于运动战或歼灭战之时,应由分散转向集中,采取消极的防御,以待时机。” 为了贯彻上述原则,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战略根据地,把武装力量分散到敌后去,同时建立和巩固了由华北、华中、华南到蒙古的抗日根据地。
这些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既是抗日前线,又是战略后方,是坚持长期抗战的最大资本,也是日后夺取胜利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