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属土几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和阴阳、经脉、脏腑等一起构成中医学说的四大支柱。 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用五行学说做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指导着中医药学的发展,也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病、用药及养生等方面。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又都归属于某个五行范畴且与其他四个行作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这种观点对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人体本身都有着重要意义。
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来研究问题,就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而不拘泥于局部,达到“执简驭繁”的目的。 用五行来分析人体的生理功能,就可将复杂的人体活动简单化和规律化。如心脏主血脉而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脾主运化,其华在唇;肺主气而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肾主水液代谢而又封藏精气,其华在发。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则其外在的表现正常而有光彩;否则,就会生病。
同样,如果用五行的观点观察疾病,也可以将复杂的病情简单化和规律化。 疾病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而运用五行生克的关系就能找出主要矛盾,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思路。如肝病导致脾胃失调而腹泻,这是木旺克土的结果;脾虚则水泛,又为肾虚的病理表现,因此治宜健脾养胃,补肾强湿。再如阴虚发热的病机属于火旺伤阴,而温病过程中的高热属邪热炽盛,两者都有“火”的存在,但前者是虚热,后者是实热,因而治法上应当有虚热者滋阴降火,实热者清热泻火之别。
五行还反映在人体的外在表现方面,如肝病的病人常常情绪不好,烦躁易怒;脾病的病人常常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肺病咳喘痰多;肾病的患者小便频数或尿少水肿等。这都可以通过观察五行相应之“色”“态”来了解病症的虚实寒热及病变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