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里火主什么?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现代科学证明它们是由原子构成的5种基本成分。中国古人认为这5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且每种元素相互关系和作用构成了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尚书·洪范》有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1、水性滋润而向下,故为润下。
2、火性炎热向上,故为炎上。
3、木具有伸展生长的特点称为曲直。
4、金属具有变形的特性被称为从革。
5、土壤有生长庄稼的特性被称为稼穑(shi四声)。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道家文献《太上黄帝本命延寿经》[6]中:“天一之水,其神谓之癸。五行之本,十五气终,五形悉备,阳气极于天,阴气始寒,水乃藏生。五行之性,水为阴,火为阳,阴阳相成,天地之道也。五行相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在中医理论中,肾属水,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在五行的不同属性可以表示五脏的不同生理特性及功能状态;还可以用来描述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病机转换的规律等。比如肾主水,水为肾所主,水生木等等。
所以五行可以理解成一种分类方法,把客观世界的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万物的基本运动方式;同样也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五行的每一个属性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每一种属性中又都可以分出阴性和阳性两个方面。如水的阴阳性分别为润下的阴性和严寒的阳性。因此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类即阴阳五态人和阴阳五气人。 根据这种分类法可以把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而指导治疗原则的选择,从而达到提高临床效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