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时间加日出时间怎么算?

扶雅雯扶雅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似乎有点久远了,不过依然收到私信因此前来解答! 首先明确一点,所谓“日出”和“日落”都是指太阳高度角为0度的时刻。也就是太阳正好从海平面上升起(或者落下)的时刻。这时太阳的高度等于0度。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每当太阳到达黄经120°时,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度都等于24小时即1天,这时太阳的高度也等于0°,所以这一天被定为“国际日长零点零零分零点零秒”,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此后,白昼变长,黑夜变短,直到第二次太阳达到黄经120°的时刻,也就是农历六月二十四左右,这天被称为“夏至”,中国的节气中就有“夏至三庚入伏”的说法,这时太阳由北及南时间最长的一天,白昼可以长达15个小时;然后太阳由南及北时间开始缩短直到冬至。

冬至后再次出现“国际日长零点零零分零点0秒”的日子就是“夏至”。在冬至到夏至这个过程里,太阳由北及南的时间逐渐减少,同时由南及北的时间也逐渐减少,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其时间都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规律性变化直至“夏至”达至最大值。

在冬至到夏至这一过程的时间里,除了极个别人口集中居住地外,大部分地方是看不到太阳的,而能够看到太阳的出现,就意味着当地温度已经升高,天气已经开始炎热,这时候一般已经是春分或清明了,而能看到太阳落山,则意味着进入秋分或寒露。如果看到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则说明此时已处立冬或小雪季节。 反之,在夏至到冬至的过程中,除了个别地区能持续365天的白昼之外,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夜晚比白天长的现象,即白昼时间变短,黑夜时间变长。这时的太阳由南及北的时间在逐渐加长,同时由北及南的时间也在逐渐加长,于是出现了“早晴暮雨”或者“朝霞暮霭”的天气景象。

当太阳由南及北的时间达到最长的时候,就迎来了冬至。在冬至以后,虽然太阳由北向南运动的时间在不断缩短,但是由南向北增加的时间却在不断增加,于是就有了“暮鼓晨钟”或者“朝阳东升”的景象。 而能够观察到日出和日落时间是长短不一的,这与一日的气温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白昼和黑夜的时间不是等长的,当温度高于0℃时,白天的时间大于黑夜时间,反之则是黑夜时间大于白天时间。所以有“春分秋分,昼长夜短”“夏至冬至,昼短夜长”以及“霜降小雪,昼热夜寒”等等说法。

总之,观测太阳的运动轨迹以及观察它的升降变化,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这也是制定二十四节气的基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