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之路是什么?

明泓宇明泓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贴一篇旧作,是2015年写的,今年重写时略作修改 (一)改革之初的迷茫与探索 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被迫选择的。自1949年至1978年这29年间,我们基本上走的是计划经济的道路,虽然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和曲折,但总体而言这种模式的绩效并不差。

从1952年到1978年的GDP年均增长率来看,中国达到了6.1%,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同期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甚至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内。[1]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所谓的“大而全”、“小而全”,把资源都集中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实,我们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整个经济运行的低效率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要满足政治上的公平,只能牺牲经济的效率。 1978年以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当时,人们面临的问题是,既想发挥市场的作用,又不想失去政府的调控能力,在两种体制之间寻找一条中间之路。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计划经济配给市场”的想法。即保留一定的指令性计划,同时发展市场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来补充计划经济的不足。后来,我们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开放市场;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每年GDP的增长率差不多都是两位数,这也与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总结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那就是逐步抛弃了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现在我们遇到的新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再按照原来的方式去发展,已经不可能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发现,原来我们搞经济的时候,只是考虑经济增长这一个指标就够了,现在则不能仅以经济增长一个指标为准。因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人,人是会幸福的,也是会痛苦的,我们不能仅看到经济增长给大家带来的幸福,也要看到经济增长带来的一些问题或痛苦。 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比以前要复杂得多:一方面,我们要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只考虑经济增长,还要考虑到社会公平的问题。在过去的发展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我们现在所走的路应该是,在宏观上,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治理框架,在这个新的框架内,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社会公平等问题;在微观上,要改善政府职能,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构建起完善的保障制度。

(三)未来走向: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要建立的一个宏观上的经济新框架,就是宏观审慎+量化宽松。在这项政策中,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我们需要采取总量宽松的政策,即所谓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量化宽松。 但实施QE也是有条件的,在目前的阶段,我们认为最适合实施QE的条件是中国处于通货紧缩的局面,或者说通货膨胀很低。

为什么选择这个阶段实施QE呢?因为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比较大。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速,我们有必要扩大公共支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利率水平也要尽可能的低,这样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消费。

与此同时,我们在实施QE的过程中,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措施,例如,我们需要优化资产配置,引导民间投资,刺激有效需求;需要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结构优化;还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经济注入活力。只有综合使用各种工具,我们所采用的政策组合拳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