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贷款不好贷吗?
对于资金需求方,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来说,他们往往苦于贷款太难而不能自拔,觉得贷不到款是因为自己的资信实力不够,而事实上,资金供给方也在频频感慨“贷款太好贷”。他们苦恼的是,如果银行等供给方不能有效获得有还款能力、经营前景良好的客户信息,而只追求所谓的“大客户、低风险”,不认真调查就信以为真,把贷款发下去后,等到坏账发生时就很难再收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矛盾现象呢?这与银企信息不对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企业来说,他们往往对如何办理贷款,需要准备哪些资料,有哪些具体流程,银行的信贷制度规定等“不清楚、不了解”。有的企业即使通过媒体广告或道听途说,听到哪家银行能放款,利息多高,担保方式如何宽松,也往往是上当受骗了才知道:这些信息往往是担保公司或中介公司虚假宣传的结果。另一方面,对银行等供给方来说,他们很难得知哪些企业有着良好的资信和经营前景,哪些企业“有奶就是娘”,不还银行贷款去归还高利贷。这种信息双方严重不对称,导致企业门难进、事难办,而银行在办理贷款过程中效率低下、坏账频发。
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大与金融机构的联动,在严格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情况下,把税收、工商、质监、环保、水电缴费等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让金融机构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真实、全面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对于资信好但缺担保的企业,政府还应积极发挥好增信机制的作用,如利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对金融机构向无资产抵押且属于政府鼓励发展行业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形成的坏账,给予一定比例补偿,消除“不敢贷”现象,同时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多质押物,如税收记录、商标、专利、政府采购合同等,提高“能贷到”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