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花冲水饮有什么作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枳的果实。 【异名】臭橘,丑橘(《滇南本草》),酸柑(《纲目拾遗》),枳壳、朱橘(《药典》),新会柑、广柑(《中国药膳大全》),大红袍(《中药大辞典》)。 【产地】主产于福建、广东、四川。以广东新会产地产量最大,质量最佳,古有“新会柑皮不落地”之说。 【性状】呈半球形或扁圆形,顶部较平宽,有一圆环;下部狭细而向上渐大,一般大小如鸡蛋。底部中央凹陷,状如肚脐(陈久者则不明显)。表面淡黄绿色或黄色,有皱纹及油室(即凹陷部分)。顶端有放射状纹理和突起,基部有果柄痕或疤痕。轻压果皮,可见油室散开,有油腻感。剥去外皮,薄而不易剥离。内表面色稍淡,光滑,有脉络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外缘有棱,有蜡样光泽。气清香,味微酸。以个大、个匀、色鲜、香气浓郁、无杂色的为佳。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降气止呕。用于咳嗽多痰,胸膈痞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用法用量】3~6g,入煎剂用15~20g,后下,或沸水浸泡饮用。 【注意】气虚咳喘忌服。《本草经集注》:“马蔺子为之使。畏羊血,恶防风。” 【附方】治胃寒气滞,宿食停滞不消:陈皮30g,厚朴9g,半夏曲6g,枳实4.5g,生姜5片。水煎,温服。(《景岳全书》良附丸)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医理论认为,橘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主要功效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历代古书对橘子的疗效有大量的记载。 例如,南北朝梁代陶弘景著《名医别录》中说:“橘子,味甘酸性热,可下气止渴,主治胸中瘕热、酒气伤阳,止渴,令人肥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写道:“(橘子)熟时剖之,香气扑鼻,出火毒,利便。多食消气,少食不腻。”现代药物学研究也表明,柑橘类水果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族、维生素C以及钙、镁、铁、锌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其中胡萝卜素含量尤其丰富,是蔬菜的好几倍,具有抗氧化、抗炎生肌、维持血管壁弹性、加速伤口愈合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