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是新闻吗?
天气预告,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内(一般72小时)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可能情况,它具有客观性,不受外界影响,只是依据一定的方法产生的结果;而天气现象则包含在天气预告之中,比如高温高湿或者阴雨等等,它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经常与我们的舒适度直接联系,因此常常作为判断天气好坏的依据之一。 天气现象可以看作新闻。
但是,现在有许多网站和APP提供的天气信息中增加了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等等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被用于公众的生活起居及日常安排,它们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着实际的意义,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于是,一些网站和APP开始通过收取费用或插入广告的方式来获得经济报酬,这些内容已经属于商业行为的范围内了,这类气象信息服务属于商品信息,要符合商品信息的编写要求。当然,这里的气温、降水等基础资料还是免费的。
不过,如果某些网站或APP提供了独特的气候信息,例如对极端气温的预测,或者对某一特定地区降雨的可能时间长度以及出现概率的预测,由于此类信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有可能为企业或个人节省大量的成本,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这时这类信息就属于商品信息,其发布也应该遵守相应的规范。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天气资讯是指由记者经过采写编发的新闻资讯,区别于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的天气数据。目前许多网站和APP都提供免费的天气资讯服务,这部分内容通常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但具备新闻属性,应该严格遵循新闻创作的规律和要求。
对新闻的概念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定义与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定义通常被概括为“事实说”,它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最初是由资产阶级报馆主笔提出来的,是为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服务的。它体现了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内容,它打破了封建王朝所垄断的报道范围,使新闻的来源由宫廷扩大到社会和生活,为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它从阶级斗争和革命的角度出发,肯定了社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社会科学领域是报道新闻的主要来源。“事实说”代表了人类社会对新闻认识与理解的一个阶段。在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之前,“事实说”的局限性还很难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事实说”的出现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它是人类新闻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成就。但“事实说”在解释和界定什么是新闻时存在者明显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有:
1、它没有揭示出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
2、它是用名词性的新闻事实去定义新闻这一动名词或行为,不符合语法的通例。
3、“事实说”包含着两个难以克服的矛盾:一是认为新闻是“事实”;二是认为新闻是“报道”。
因此,“事实说”并不是对新闻本源正确而合理的解释。人类对新闻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从自发走向了自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传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发展,“事实说”的局限性在新闻界被揭示出来。
人们在总结“事实说”局限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客体说”,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本源和载体。新闻是运用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述评等体裁反映本源和载体的报道和评论。这一定义明确了“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本源与载体,而“报道”则是反映本源和载体的行为。将本源、载体和行为分开,解决了“事实说”的两难选择的矛盾。“客体说”明确了只有对人类社会事实的反应,才是构成新闻的本源和载体,而自然界发生的事实以及人类社会,只是受自然界规律支配而产生的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的事实,都不能作为新闻的本源与载体。
“客体说”的提出是人类对新闻本源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它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对新闻本质与本源认识的自觉的阶段。“客体说”代表了当代中国新闻界对新闻本质与本源研究的水平。它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对新闻现象普遍规律的认识,有较广泛的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