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五行属什么意思?
“鸳鸯”的“鸳”,古字作“鴛(鴛鴦)”,繁體字作「鸛」。《說文》中解釋为:“鷺也。水邊駐足稱鷺,引申為停留之意。从鳥,爰聲。」段玉裁注云:“謂之鷺者,以其好水邊,故名。其類甚多,其羽甚美。”《爾雅·釋鳥》中有:“鴦,鶻。”郭璞注:“今鴈鴻之屬,雌雄異形者,即此魚鶻也。”
“鴛鴦”之名最早見於書面的是在西漢武帝時期司马相如所作的古風詩《鴛鴦》【原文】:“鴛鴦,烏鵲,本相愛在陸,不可分離。”【註解】:這首古風詩是寫戀人的離合,其中“鴛鴦”“烏鵲”用來比喻情侣。
《鳳凰臺上立》中也寫道:“東飛伯勞西飛燕,黃鶯棲止鴛鴦夢。”可見漢代對“鴛鴦”一詞的認識與後世基本一致,認為它是鶻雀一類的鳥獸。
《漢書·東觀記》錄有詔問群臣如何保存聖祖廟,大臣們議論紛紜後,漢宣帝下詔褒揚了大司農耿壽昌提出的辦法,稱他“善為言”;又因他“前以鶻鳥色白,故謂之‘善’。”可知當時人稱“鶻”為“烏鵲”或“鴛鴦”。
魏文帝曹丕撰 《鳳鳳池賦》:“鳧雛鴻卵,鴛鴦胎子。”李善注引王粲《鳳鳳台賦》曰:“惟黃鵠處巢而高,鴛鴦棲宿而近。”亦可證“鴛鴦”一稱的流傳。
隋煬帝《楊柳葉》詩:“鴛鴦春夢短,燕子別痕長。”可見至少在南北朝时期,“鴛鴦”已被賦予了溫柔嬌嫩的意象。
鸳鸯因雌雄成对生活,而被看成忠贞爱情的象征,常被称为“比翼鸟” ,“一雄一雌,不相远离”、“止水木上,一雄一雌,恒相对,人取其雄,则一雄挟一雌飞去”。鸳鸯的“鸳”字,甲骨文是由“鸟”和“全”两个字组合的形声字,表示“完全”、“成双”、“圆满”的意思。古书上“全”字通“丸”,表示生男孩。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鸳”都是形声兼会意字。 “鸯”字,甲骨文由“鸟”和“央”字组合,金文是“鸟”和“阴”字组成,都是形声字,本义是母鸟配雄鸟的意思。“鸯”字的“央”同“央浼”,有“请求”之意。“央”字通“羊”字,而“羊”的本意是古文字中“祥和”、“美满”、“温馨” 的象征。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给鸳鸯鸟“鸳”、“鸯”二字注释了美好的含义。 鸳鸯的“鸳”字,象征着男子,具有“全”、“丸”、“圆”的意思。“鸯”字象征着女子,具有“阴”、“央”、“羊”,即有圆满、美满之意。所以传统的婚嫁习俗,把“鸳鸯”作为“美满姻缘”、“比翼双飞”寓意。
在十二生肖中,鸡有“酉鸡”的说法,那么鸳鸯则有“午鸳鸯”。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酉。申、酉、戌、亥。在《周易》中属于“坎”位,表示“水”。“午鸳鸯”是成双成对的意思。 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有“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而“八卦”中“坎”卦的卦象为“六阴在内,一阳居外,有阳气萌发的感觉”。所以“午鸳鸯”又被人们看成是求子的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