珑属于五行属什么?
1. 「龙」字在姓名学中,属「木」。 但古文字中的「龍」是这样写的——“龍”是“鹿”头“马”身,属「火」。后来写作“龍”的时候,头上的“角”慢慢变成了“虫”,就变成了现在的“龍”字了。所以古代把「龍」读作“lu”或“long"。而「凰」字也是一样的道理——「凰」字古字作「鳳」,就是“凤”字加“鸟”字头,属“火”。
用现在汉字拼音发音的话,应该是long(龙)和feng(凤)。但是按照古代的音律来说,「鳯」的读音应该是po或者hou,而不是我们现在发的这个fu。 我查了下康熙字典,上面写着“鳯”字的古音是 hou4 (旧) feng3 (今) 这与我的推算是一致的。
2. 那名字里用这个「龙」「凤」字,该怎么起名呢? 古人起名字不是随意起来的~他们很有礼貌!很讲究!如果姓张的人姓里有个「龙」字,那么取名时最好避免「龙」;如果姓氏里有「凤」,那取名的时候也要避免「凤」。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中国的姓氏文化中,同音字很多情况下代表的是同一个祖先。 如果名字中同一个音节出现两个以上的字,而且都是常见字时就容易弄混,比如“龙飞”“金龙”“龙武”“天龙”“云龙”“龙文”“玉龙”……因为同音,很容易混淆。 所以古人为了避免重名,也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重而不乱取名字,就选择了回避。 除了避同音字,还会避讳皇帝的名字。清王朝的顺治、康熙、雍正都叫玄烨,因此这三个皇帝在位期间,大臣们给自家孩子起名时,要避免含有“炎”、“煦”、“烨”三个字的名字。
《说文》本义为有棱。《六书故》云:“无皮曰珑,有皮曰龙。”《楚辞·怀沙》有“龙驾兮帝服”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有“龙驾帝服,登也”句,均即《周礼·大宗伯》:“孤卿、任封于四方,曰建丑于坛,莅杀于otron,祀于厉山”之礼。
唐时,此礼犹存,封臣带砺国(诸侯国)时,或封臣刺史时,皇帝亦亲登坛,将玉璧放入坑中,以铁犁杀坑,以示“杀厉”;又将祭天的“皇路”之物也藏于坑中,以示“莅杀于otron”,再以玉圭祭山,以示“祀于厉山”。“坛、otron、厉山”,为古时天地之总称,称“山”,即因自上而下看,“山”象一“坛”,古时天子祭坛亦象“山”。
故此,以“珑”为名者多为帝王、诸侯、大夫。如《国语·晋语七》:“(晋厉公)以楚为有功,且畏其威,欲归而亲之,以成子晋之志,且欲兼陈之祸。”《左传·襄公十四年》:“陈有五叛臣,来奔,皆受爵于郑,故以二钟赏之,是不臣也。”
《左传·昭公元年》:“莒有乱,莒悼公即位。楚伐莒,莒败,莒子奔楚,楚人使与南濮聚盟。”《左传·昭公四年》:“楚人使沈尹戌帅师围蔡,将以迁民于楚。”《左传·昭公十一年》:“蔡人、沈人伐楚,楚令尹子常以蔡、沈军战于桑隧,蔡、沈败绩。”《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灭蔡,使子常为沈帅师,将沈军围平、黎、桐、淳于、潜。沈军败绩。”
《左传·昭公十二年》:“郑伯如晋,为成周之故也。晋人使公孟献子告季武子曰:‘请从执政以下逆子氏,以宾酬献酬之间,子服命矣。’季武子卒事晋君,不敢固辞,遂以郑伯如晋。”
由此可知,古时以“珑”为名者,多为尊贵之名,如帝王、诸侯、大夫之名均可用“珑”为其名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