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通缩多久?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通缩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术语,更不是一个宏观经济学的计量范畴。所以所谓的中国“通缩”了多久,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 我并不认可现在中国存在的所谓通缩现象或趋势。原因如下: 首先,物价水平(包括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是微观主体(个体和企业)在消费和投资决策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整体物价水平下降时,人们会减少当前的消费而将之积累起来等待价格上涨时期再消费;同样,企业也会减少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延期收取货款的形式将资金留存在企业账户中,从而抑制了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方面,由此引发的通货紧缩是一种自愿行为,也被称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货紧缩。
而中国目前的通货紧缩似乎并没有那么“自发的”。中国的CPI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2014年1月份甚至出现了负值,这实际上与居民和企业主动选择的行为模式有关,比如去库存化导致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下滑和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产能过剩导致的商品价格下跌。这种非自发性的通货紧缩实质上是一种去库存化和产能过剩的表现。
其次,衡量通货膨胀通常采用的指标是PPI,即生产价格指数,它反映的是生产环节的价格变化情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中间环节过多,导致PPI不能很好地反映真实的生活消费品价格水平。采用CPI来衡量我国的通胀水平更为合理一些。 从CPI来看,近几十年来我国确实只有2008年出现了一次较明显的通胀,其余年份普遍低于3%的容忍限度(一般认为,通胀率超过3%的容忍限度就应该考虑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了)。虽然2011年以来出现了持续快速上涨的通涨压力,但主要源于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以及大宗商品的涨价,我国经济自主出现的通涨仍在可控范围内。说中国是通缩状态一点不过分。
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条件目前并不具备。相反,为了抑制过快上涨的生活成本,央行不断下调存款利率,货币供应量M2增速维持在15%以上的高水平。过高的流动性不仅无法有效传导至实体部门,而且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当前的政策取向应是保持定力,不要一味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