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字五行属什么?
古代五行说以金、木、水、火、土配指五种物质性质或运动状态,亦用以象征天地四方、季节更替,并用来解释宇宙起源、社会历史变化和疾病产生原因等。 五行的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尚书·洪范》记载了公元前5世纪周武王与吕侯谈治国之道时关于五行的对话。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季春记》中也有记载:“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九月”;“孟秋之月,其在辰为昴”等等。 战国中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广泛使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证变化规律,如“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等,认为五脏具有五味、五色、五气、五志的属性,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悲则气急则肝病”“怒则气上则伤肝”“恐则精却则伤肾”等等。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黄帝内经》中的五行与古代五行说的关系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以五行说明事物的性质;二是用五行说明人体的器官功能;三是将五行应用于病理,分析病因;四是在治疗原则方面,注意五行生克关系,即所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从现有史料看,《黄帝内经》中尚无“五行相胜(克)相制(乘)”的理论,而“五行相得(相生)”理论虽有一定提及但还不够系统完善。 东汉初期,五行学说又与阴阳学说相结合形成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论。在汉墓出土文物和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一些有关五行相生相克的图象资料。 据考古发现,这些图像大多刻划于东汉时期的砖瓦之上。它们一般由三组符号组成:第一组是两个对称的圆形,中间有一横画分开;第二组是三个图形,中间的一个较大,旁的两个较小,形状像“手”,“手”旁各有两竖画代表臂,第三组的图形似鸟,或说是燕子,或说是雀雁。这三个图形分别代表木、火、土。
这种符号通常被解释为五行相生的图案标志:一横表示河川,两个圆为一木,三木成林,二个木相互依靠,表示水生木;中间的火形像飞鸟,飞禽离地而起,需要靠木头支持,故为木生火;最后土居中央,有承载万物的作用,所以火生土。同样,第二个组中的第二个图形代表金,第三个图形代表水,第三个图形中的鸟像燕子的图形,则代表了金生水。 金字的繁体写法為金字旁加上辛,辛属金,因此,金也是五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