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有什么景点?
广东广府人俗称“陈家祠”为“祠头”,或音译作“余荫山房”、“余荫院”;其正式的名称为“岭南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一座祠堂建筑群,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陈家祠公交总站旁) 由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倡议筹款,委托岭南建筑名家谭廷襄、伍德礼、李济深等主持设计修建的,历时9年方于光绪十一年(1885)落成。 陈家祠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76万平方米,共有九座建筑物,是现存较完整的一座宗祠建筑。主体建筑包括三栋主体建筑和两端的廊房共四座五层高的大殿组成,大殿前后有宽大的廊庑相连。
陈祠大门前有一口大池塘和一座石拱桥。主轴线左右两边对称布局着三进院落的三座三进五层的高大楼宇。第一座是大成门,第二座是天王阁,第三座是崇敬门;再往后分别是灵应堂、宝志堂、忠义祠、祖祠等等。殿堂之间以廊道连结,形成了富有层次的群体空间。 各座建筑物的平面基本相似都坐北朝南,大体上以中轴为界分为三路,东路为花园和庭院,西路为祠庙。 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牌坊、大成门、灵应堂、宝志堂、忠肃祠与戏台。东西两侧建筑为廊、楼、厅、堂、屋及书斋、寝室等。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传统的木梁架结构,装饰富丽堂皇,是清代岭南地区宗祠建筑的杰出典范之作,也是我国南方传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在陈家祠的建筑布局上有三个特点:一是主次分明,主次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序列;二是因地制宜,将庭院空间和园林景观结合起来;三是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建筑形式多为“悬山”与“镬耳封火山墙”,屋顶饰以陶塑、灰塑、石雕和木雕等民间美术装饰图案,整个建筑群显得十分庄重且又不失典雅。同时,在建筑群中还设置了许多的窗花、浮雕以及石雕等,从而使其更加富有艺术气息。
陈氏书院集岭南古建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中国第一馆。院内各式亭台楼阁、池湖山石点缀其间,装饰精细、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既有江南苑囿的婉约细腻之美,又有北方宫殿的富丽堂皇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