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后面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的合并,一个问题是“五行”本身是什么,另一个问题是五行的“生克”如何解释 先说第一个问题 1.关于阴阳五行论的起源 先秦时代已有阴阳学说。公元前5世纪左右阴阳五行说已经形成。阴阳五行说是先秦时代中国人民认识自然规律的基本观念。《尚书·洪范》载周武王问黄帝、岐伯关于五行(水火木金土)、五事(貌言视听思)和五帝之德等义。孔安国传谓:“言五行者,谓木火水土金也;五事,耳目口心志也。”汉代董仲舒将五行与五德相生说得十分严密,形成了古代社会流行了数千年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
2.关于五行含义 五行为:木火土金水。这是最基本的五行定义,也可以理解为五种基本物质。那么这五种物质的性质是什么呢?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五行》中说:“五行何谓?五行,谓造化流动,生生不息,如五行之生也,火出水而后没也;又如行之有五,故曰五行。行,犹径路也。其用不同: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各从其所得,以生而益味也。” 从这段文字中可见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五行是五种形态或运动的物质。二是认为五行是五种功能(属性)。我们通常所见的解释多倾向于后者。
3.五行的性质及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时期,阴阳家是其中一家,他们以五行为基础创立了新的学术——术数。后世所说的术数是包含很多学科的一门学问的总称。而五行在术数里有着特殊的作用,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由于五行可以生克制化,因此它的变化无穷无尽,并且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涵义。于是出现了很多的五行理论,比如纳音(以年份推算命主的五行属性)、四柱八字(以年、月、日、时推算人一生运势的理论)等等 接着来说第二个问题 1.五行关系的基础是阴阳,所以这里主要讲一讲阴阳的关系。
2.阴阳的含义 “阴阳”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书中。后来被用来表示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及其关系,以及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古人把太阳称为阳,月亮称为阴。其实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白天和晚上对生命来讲是一样的昏暗。古人之所以这样称谓大概是考虑到它们距离地球的距离不一样吧。事实上,古人所谓的“阴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概念。也就是说如果A物体为阳B物体为阴的话,那C物体的性质就可以定义为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状态(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我们现在常常讲的“辩证法”中的“矛盾”就是“阴阳”的一种表现形式——“对立统一”。例如“天圆地方”、“男阴女阳”、“上属阳下属于阴”等等都是。
3.阴阳的定义 以水为例,在正常的情况下,它是流动的、液态的;在极冷的状态下成为固态。当它从高温的沸水中出来的时候呈气态,这时它具有了另一种形式下的运动特征——气态的物质运动。这三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即代表了三种不同状态的阴阳。再举个例子,当我们面对镜子时,镜子里的人像和本人是相反的,这是由光的反射原理造成的,光从物体的背面射入,再从正面射出形成的倒影。这个现象就体现了阴阳的对立性。
4.五行之间的关系 既然阴阳是对立的统一的,那么五行也不例外,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 ①相生是指两类性质相近的事物彼此促进、助长、增进。
②相克则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互相制约、抑制。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组结论 第一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第二组: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当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发生时,往往要看事情的主体的性质是什么。例如某人得了病,他或者她肯定是属于疾病的范畴而不属于健康这一范畴。同样的道理,事情发生后,要弄清楚是谁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从而来判断该事件的走向。假如某件事情是因为疾病引起的,那就要去看疾病是否是水属性的。假如水是属金的,那就说明此病的起因是属金的金属类细菌感染了机体,从而使人体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进而导致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