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字的五行属什么?
“禹”字在五行中属水,本义为传说中国夏朝的首任君主,即大禹(大禹治水的大禹)的省称; 又指相传舜任命禹为司空,主持水利工作,治理洪水,因“劳其身民,疾而死者甚众”(《史记·夏本纪》),后人们尊称为大禹。
还用作姓。例如战国时魏国人公孙衍(约公元前390~前310年,又称“横”、“张横”),又名“毅”,原为秦相庶子,在魏国任大良造职位时,曾率军打败秦将犀首所率的魏、赵、燕联军。因为他在魏国担任宰相时是秦国所封的列侯,故世人称其为“魏侯”或“信陵君”;
由于他主张各国联合抗秦,所以后人又称其为“张仪”和“雄张”等。再如清初文学家刘熙载(1813~1881年)的祖父名禹门,字启伯,号西田(亦作溪田);其父名禹门,字振鸿。因此刘熙载自称“禹门世第”的人。以上各例可见此字的“以邑为氏”之义。 “禹”字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甲骨文中,字形像一人头顶着一条盘曲的水流状东西向行进的样子。学者们认为这种造型当是表示“禹”由“治水”而得名之意。
从金文到篆文的形体,都是把甲骨文字形中的水流状部分加以装饰化处理的结果。小篆字形上边的一撇,乃是把金文和甲骨文中人头上顶着的东西的一部分写成。而隶变后的楷书形体与草书的写法则基本一致了——上部的“厶”写作繁体的“巳”,下边的“乙”字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