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离中国有多远?

符中生符中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趣,先摆结论再分析 结论:以现在中国的创新环境,未来50年都不再有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可能性(概率为0)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六十周年庆祝大会2016年12月2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徐匡迪在会上作了《立足本土科学 面向国家需求》的主题报告。 有网友对这篇报告进行了梳理,并列出了27个关键词。 这篇长一点的总结对当前中国科研现状有很中肯的分析,也提到改革的问题。作为在科学院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我的感觉是这几年确实在改革,但改革的步伐远远赶不上西方发达国家。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在欧美一些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如果某个教授或者研究员的课题没有进展,很快会遭到辞退或者降薪的处理。而在我国,即使研究失败了,最多也就是批评一下,罚酒三杯。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又有多少动力去开拓新的领域和方向呢? 我认为科技界的诺贝尔奖——拉斯克奖2014年授予华裔科学家张朝阳非常合适,他的研究代表了基础学科的创新和突破。

回顾下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科学研究最辉煌的时期,那时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引领了原子弹、氢弹等国之重器的研究和突破。当时的外部条件并没有比我们今天更好,更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黑暗。

总之,以目前中国的创新环境,今后50年再也不可能出现像钱学森、杨振宁那样的顶尖人才获诺奖的可能(不是说杨老不牛逼!)。但如果我们继续保持目前的态势,50年后再回过头来评价现在这一代年轻人,情况可能会不一样。那时候互联网产业和移动互联网还会蓬勃发展,或许真的能出现像乔布斯那样影响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