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月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和阴阳一样,都是古人用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两种思维方式。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白天与夜晚交替;上午、下午、晚上时间上的交替;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交替等。这些交替都有其固有的节奏和规律。 人们根据自然的这种变化规律总结出五种基本属性: 甲木属阳,乙木属阴。 丙火属阳,丁火属阴。 戊土属阳,己土属阴。 庚金属阳,辛金属阴。 壬水属阳,癸水属阴。 然后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推演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关系,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衣食住行。所以掌握五行的性质及其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五行并不是指具体的某几个具体的事物,而是用来概括事物的五大类的。这类似于现在的分类学,如动物界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再分为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等。同样,五行也是用来区分事物的五类属性的。每一行对应一类事物,每一类事物又分属于五行之中。 比如: 天上的恒星分属于五行之中,其中北斗七星属金,南斗六星属火…… 地上的岩浆火焰、钢铁铸造属火,冰雪河流、石块土地属土… 植物中有树木属木,花草属土…… 人体中,骨骼肌肉属土,血脉神经属木…… 颜色中,红黄色为土,青蓝色为木…… 小儿啼哭属金,成人咳嗽吐痰属木……
当然,天下的万事万物不是只属于五行之中的任何一行者,而是同时归属于五行之中。因为每一个事物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五行属性,只是某一个时刻某一阶段偏向于哪一个而已。就如一个人既有阴晴圆缺也有喜怒哀乐。 所以学习五行并不困难,难的是学会运用,并且运用得恰到好处。
甲子月也叫正月,即农历的十一月。地支属子,五行属水。其时初交大雪节,冬至在中气。气候初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者,终也,万物至此而极也。”
古人论命,重视五行为本。五行为木、火、土、金、水。把方位、季节、颜色、脏腑形状等分别配属五,成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构成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测人命运以年为主,先推断人出生年所属五行的旺衰,继论月、日、时及岁运。命理上所称的五行,与五脏、五音、五色、五官、五味、五方等相配。
五行为木者,其旺于春月(立春日起立夏日止),衰于秋月,生于冬月,死于夏月。其气木,其色青,其味酸,其声角,其臭朽,其脏肝、胆,其体筋毛,其用齿爪、其窍目、其志怒、东方之属,如松、柳、竹、梧、檀、杏等。与木相应者为青、酸、角、朽、肝、胆等。
五行为火者,其旺于夏月(立夏日动立秋日止),衰于子月,生于春月,死于秋月。其气热,其色赤,其味苦,其声徵,其臭焦,其脏心、小肠,其体脉,其用舌、其窍口,其志喜,南方之属,如灯、火、日、夏阳、热气等。与火相应者为赤、苦、徵、焦、心、小肠、脉等。
五行为土者,其旺于夏三月(立秋后三刻起立冬后三刻止),衰于季冬月(即子月),生于秋月,死于孟夏月(即午月)。其气湿,其色黄,其味甘,其声宫,其臭香,其脏脾、胃,其体肉,其用四肢(肘膝以下),其窍口,其志思,中央之属,如田、疆、陌、堤、墙、沙、墟、丘、土、湿气等。与土相应者为黄、甘、宫、香、脾、胃等。
五行为金者,其旺于秋月(立秋日起立冬日止),衰于卯月,生于夏月,死于辰月。其气燥,其色白,其味辛,其声商,其臭腥,其脏肺、大肠,其体皮毛,其用甲爪,其窍鼻,其志悲,西方之属,如银、铁、金、沙、石、灰、霜、雪、雹、冰等。与金相应者为白、辛、商、腥、肺、大肠等。
五行为水者,其旺于子月(冬至日起立春日前三刻止),衰于巳月,生于亥月,死于申月。其气寒,其色黑,其味咸,其声羽,其臭澡,其脏肾、膀胱,其体骨,其用发、二阴,其窍耳及二阴,其志恐,北方之属,如江、河、湖、海、池塘、井、泽等,与水相应者为黑、咸、羽、澡、肾、膀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