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谷长春谷长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豌豆”的“豆”字,在康熙字典里与“豆”通假,均归入“豆部”;而在《汉书·文帝纪》中,“豆”与“菽”同属“草部”。关于“豌豆”的“豆”字,历来争议较大。 清代学者张尔岐认为,“豌豆”之“豆”是“菽豆”之“豆”(见《荀子集释》序),“荳”是“荳子”的简称(见《说文》序)。

现代学者也认为“豌豆”“豆”应作“菽豆”解。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在解释“菽、麦、稻、黍、稷”等字的字形时,认为“‘菽’本作‘尗’‘豆’……都是象形字,上面一字像荚壳或茎叶,下面一画代表种子……” 然而此说法似难立住脚。因为作为象形字的“豆”,从金文到小篆一直作圆形,而《汉书》中的“豆”,除极少情况作“豊”外,大多为方形,且汉代的瓦当、印章等文字遗存中,“豆”亦多为方形。可见“豆”字在金文和汉代,形制应是不同的。再说清人编撰的《古文尚书》中,很多篇目中的“豆”均为“豐”(详见李学勤《尚书学史》),可见“豆”作“豊”,也是古文献中常见的现象。所以笔者赞同清代顾炎武的说法,即“豌豆”之“豆”就是“豆”,并不与“菽”通假。

至于这个“豆”字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字形,至今仍难以找到合理的解释。 王力先生认为“豆”字初象果实之形,而后加“木”,表示植物,最后又减去“木”,变成了“豆”。其实这里所谓的“木”,应该是指“屮”,即草木刚发芽的样子。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却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在甲骨文中,“豆”字并无“木”。

代珍冬代珍冬优质答主

豆角,中医认为性味甘平,归脾、肾经,有和中下气、化湿解毒的功效;而扁豆性味甘、微辛、凉,归脾、胃经,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滞的功效,两者合用煲汤,具有清热解毒、化湿和中的作用,也适合一般人群日常饮用。

豌豆的化学成分与绿豆十分接近,主要为碳水化物、蛋白质、脂肪及矿物质。中医认为豌豆的性味甘平,能益中缓急、补肾止泻,适于肾虚气弱、乳汁分泌少,妇女产后虚弱、消化不良、慢性肠炎、腹泻的人群食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