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次等企业债券?
从歆最佳答案
“次级企业债”是对于“高级企业债”(AAA级企业债)的称谓,由于评级公司仅将国内200家最大型企业中的180多家评为AAA,其余的20多家评为AA,而绝大多数债券投资者能够容忍的最高信用级别为AA,所以理论上说所有非AAA的企业债都应当被归入次级企业债之列。 从法律意义上讲,根据《证券法》、《公司法》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登记系统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我国的债券分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两大类。
其中,金融债券是指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作为发行人发行的债券;企业债券则可分为一般企业债券和上市公司债券。 一般企业债券是由企业法人发行,主要用于经营性项目的融资。我国目前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核准制,即由证券监管部门对募集方法、债券利率和期限结构、担保方式以及企业资金需求等提出基本要求,企业对申请文件进行初步编制后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即可发行使用。
上市公司债券是指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向投资者发行的债务凭证,按照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在规定的市场挂牌交易,是一种流动性较强的债券品种。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接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并披露于指定媒体,因此其经营和负债的信息比一般的企业更为透明,风险也相对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次级”是从信用风险的角度而言的,至于企业债券本身的交易结构是否属于“次级”,则是实务中比较敏感的范畴,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加以分析。
次等企业债券,英文简称Junk Bonds或junk notes。也称垃圾债券、高收益债券和低等级债券。通常指信用等级在BBB级以下的企业债券。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国家曾兴起次等企业债券热潮,其信用等级大都在BBB级以下的B级,其利息率一般要高出相同期限国债 3/4~1个百分点,甚至更高。投资者购买这种债券,除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息回报以外,还可以在债券价上涨时出售后获利。如在1986~1989年高利债券发行最为活跃的时期,高利债券的发行平均成本约为13%,其增值幅度约为50%。
在次等企业债券市场兴起前,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发行次等企业债券是十分荒唐和不切实际的。因为BBB级以下债券的信用很差,风险很高,人们不会购买这种债券,发行者也不愿意承担高利率而发行这种债券从事生产或投资活动。但在西方国家经历长时期的“滞胀”局面和利率高涨后,一些企业和机构为了保持资金来源,不得不采取冒险做法,而一些大投机商和投资银行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也甘冒风险进行经营,从而推动了次等企业债券债券市场形成。美国米尔肯是推动次等企业债券热潮的先驱。
由于发行次等企业债券的企业,其经营管理一般不够规范,财务状况不佳,偿债能力不强,因而当经济陷入衰退或萧条时,这些企业往往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会破产和倒闭,导致这一债券的利息和本金的偿付困难。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西方经济再次陷入衰退时,就有40~50%的BB级债券和60~70%的B级债券降为“垃圾级”,使次等企业债券市场出现了大幅度下跌,甚至危及整个债券市场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