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铁如何计价?
答主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对重庆地铁的起步和运营过程有比较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首先,从规划说起吧! 重庆在1998年开始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当时称轻轨),第一条线路就是如今的大渡口至沙坪坝一线。这条线路经过多次延伸,成为今天的环线(内环)。
当时决策者借鉴了香港、广州等城市的经验,采用了“快慢车”制(即目前所说的快车/慢车体系),并且规定大站快车只停换乘站和不停靠线路起点和终点站的车站,而普通列车则会停所有站点。 这种快慢车的设定了在交通压力大的北京上海等城市显得非常奢侈,因为在这些城市如果实行快慢车制度,必然会导致通勤客流被分割成两段,在起点和终点造成大量积压。而在重庆却没有这个问题,因为重庆地形地貌多变,且城区人口密度高,所以通勤客流可以很自然地分为上下行,不存在起点和终点的积压。因此重庆轨道交通在早期建成了所谓的“全程票价”,也就是乘坐全程需要支付相同的费用,而这也成了现在大多数城市实行票制改革的模板。
不过,早期的“全程票价”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起点站和终点站由于不计入里程,所以这两端的票价是固定的,而其他区间根据距离加价。这就使得那些从起点或者终点站上车的乘客需要多支付一笔不必要的额外费用。为了克服这个弱点,又有人提出了“起步价”的方案,就是在起点和终点各设定一个最高票价,其它区间仍然按距离加价。不过这样一来的问题就变成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保证低收入群体便捷出行的同时,向高收入群体收取合理的运营成本?这是任何一个实行公共交通优惠政策的都市都要面临的难题,重庆也是一样。
第二,说点题外话。 有人说现在的轨道交通建设违背了“公交优先”的原则,其实这根本就是两码事。什么是公交优先原则呢?是指通过道路的设计和信号灯的优化,给与公交车优先的道路行驶权,从而减少全路段的拥堵,提升整个道路的通行效率。但是无论是什么交通工具,最后的终端都是要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影响生态环境。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轨道交通和私家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在将来,即使是不实行优惠政策,大部分人也不会为了坐公交而发愁的了。而在现阶段,如何让低收入群体便捷地出行,是一个社会政策的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所以政府出资补贴公共交通的费用,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