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康熙字典》中“畴”字的解释如下, “田五格”的说法也来源于此,即“上中下”三点的每个字代表一“行”,每行各含“木火土金水”五格,其中第一笔代表“本”,第二笔代表“中”,第三笔代表“末”,所以每行第一个字为“木火土金水”顺序排列;每行的第二个字为“一”,第三个字为代表“禾”的字,而最后一个字则为“金”或“水”。这样的说法太过笼统和主观,并且缺乏根据,故此说法并不可信。
那么“田五格”真的存在吗? 事实上,这仅仅是一种直观的感觉而已,并不能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比如下面这篇文章认为“田字格中的每一个汉字在书写时都应该分为‘上中下’三层,每一层对应一个字,共分五格”就缺乏合理的解释。 为什么是五格而非四格或者六格呢?作者并没有提供确凿的依据来证明为什么只能是五格而不能是其他数目的格子。
现代很多书籍都沿袭了清人王沂孙的观点,并加以详细阐述。如李渔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徐文靖的《古音标准》以及现代的袁梅的《古代文字学》等都有详细的论述。这些书都是普及性质的文字学读物,颇受欢迎,因此这种观点也被广泛传播。但正如我在文中引用朱骏声的话所说的,这种观点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现在比较可靠的说法来自赵诚先生所著的《汉字结构》一书(该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80年出版),在该书中,赵诚先生详细地阐述了汉字的结构类型,并提出了一个“四分法”,即把汉字分为“左右型”“上下型”“内外形”“全包形”四种基本类型,而偏旁部首正是属于“四分法”的研究范围。
古代汉族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皆有本质归类,称为“畴”。“畴”的本意为田地的疆界。引申到哲学上,指宇宙的范畴。汉书·律历志》:“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其一不用,则所以合大衍,为天地人之数,为六合之数。易有太极,是为两仪。两仪,阴阳也,故分为二,以象两。两两为敌,故又分而为四以象四时。四时者,节有孟仲季,故又分为八以象八节。八者,气有消息盛衰,故又分为十六以象十六月。月者,律吕象也,有蕤宾之月,故又分为三十二,以当九十六气。气当两月,故倍之为百六十四,象岁之周也。然则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六十四两分为百四十二、三百四十二两分为二百八十四、二八八四两分为五百六十八,是以易卦有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者焉;有故有思,因思而有为,因动而有变、有对、有合者焉。”古人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万物。天地万物皆有本质归类,称为“畴”
畴有六类:即:天、地、神、人、事、物。古人的五行说中,认为事物有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五材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相生),五材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循环相克),五行相生相克,五气(木气曰敷,火气曰茂,金气曰坚,水气曰流,土气曰濡。土为稼穑而生物,天生物布德曰“敷”;物既生而荣茂曰“茂”;既荣茂而结实坚固曰“坚”;结实坚固而浸成曰“流”;浸成而收藏归实曰“濡”。)流行,变化无尽,而六畴即寓于五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