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的五行属什么?
“夺”的繁体字是“奪”,部首为“手”。《说文解字》中解释為“奪,取也。从手,厥聲”。《康熙字典》中则指出“奪”字“古文作韁、韜”。《现代汉字學》中則有“奪”字的字形演變表: 以上字形演變示意圖中,“奪”字最早的形態是小篆所屬的秦隸書寫形體,後來的漢隸、唐隸、宋隸等皆承襲此構架。
而“奪”字最後定型為現行簡化字形的繁體字“奪”是由小篆所屬古文字体系經歷了金文、籀文等一系統的演變而來。至於简化字形“奪”字則是在今草書的基礎上經過簡化和規範化而構成的。 所以從“奪”字的字形變遷可以看出其本源之處。不難發現,“奪”字的字形始終與“手”有密切關係(參見上文《說文解字·手部》)。
由於漢語字彙中的所有詞彙都源自於上古漢語,因此研究上古漢語時常需要考慮到字與字之間的聯繫,“奪”字也不例外。先秦古籍中“奪”字多表動意,如《左傳·宣公二年》中有“趙盾弑君”,注釋者引《春秋》傳文“晉靈公不君,其臣荀林父、士贅、赵朔等弒而納諸夫人。朔,朔姑之子也”,其中“納諸夫人”之“納”即是“奪”的意思,表示動作。又如《戰國策·齊策三》中有“奪之食”,其中的“奪”也是表動作的意義。
以上所舉古代用例中“奪”字都是表動意的,但是在現代漢語中“奪”字已經沒有任何動意,全部用作名詞。這是因為在近代汉语中,“奪”字曾經有一個去聲去邊音「鐸」的讀音,《龍龕手鏡》和《集韻》中都收錄了这个读音。
所以,“奪”在古代可以是动词,而在現代則只能做名詞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