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阳台叫什么?
中国古代对建筑物两侧出挑的平台或平台上的建筑称为“榭”,有楼台的意思;“阁”是亭子一类的建筑,一般建在墙上、山上等位置;在楼上凭栏远眺的建筑则称“楼阁”。 现代汉语中的“楼”字在古代本指两层以上的房屋,而单层的房屋称为“堂”“殿”[1],如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保和殿就是宫殿,而非楼房。 后来,人们将带有楼梯的楼称为楼房(即今之所谓高层建筑),而不带楼梯的一层或多层建筑仍然被称为楼,只是其内部结构往往与以前不同了。 而在一些地区,也有将带庭院的多层楼房称为楼的,如广州的“楼”[2][3],即为多层的房子,而不是古代的楼阁。在一些方言中,亦有将平房称为“某楼”的用法,如东北话中就常称“我家那楼”。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楼也特指皇宫大内中的宫女。
《说文》曰:“臺,山上有石稱臺。”段玉裁注谓此指高山之巅自然形成的台地言,并引《淮南子·原道训》“臺高而景遠”以明。至东汉,許慎已將“臺”用于建筑物之上,其《說文解字》云:“臺,積土四方也。从臺省聲。”王筠《句讀》曰:“臺者,猶築土而成高形者也……臺者,非獨人所作,凡山水自积成者皆得曰臺。
閣:《玉篇·居月部》:“閣,舍也。”後來泛指小樓,如:“閣下”,尊稱對方為“阁下”,語出《後漢書·竇融傳》:“每與公卿論議,多見君侯(李勳)言,未尝不聞妙言要議。”又《三国志·魏書·管寧傳》:“太祖謂甯曰:‘孤與卿周旋,不觉殊倦,卿言多有妙意’,乃於坐起拉宁曰:‘天下英士也!’” “閣”本指建在高墻上的小屋,因常作書齋名。宋范仲淹《岳阳樓記》中有“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其中的“樓”也是書齋名。
在中国古代,“室”本是指没有窗子的房间,后来用为居室通稱;“堂”原指供祭祀、会客等用的正屋,现也指房屋前面的部分。古人常用“堂”来称呼某些特定的建筑,如正北面开中门的堂称“中堂”(如《清稗类钞·礼制类》:“公出巡所居之堂日中堂”),东西南北皆有门的大堂称“一堂”,五间六架的木构建筑亦称“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