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几点钟清明?

顾笑搏顾笑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四个节气。 每年的清明节都是公历的4月5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正值冬春之交。 “清明”这个名称其实很形象,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大地一片春和景明。 在古代,人们根据对自然的观察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清明”就是这样来的。 (24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虽然“清明”是个美好的字眼,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古代,这个节气的天气往往是很不友好的。

唐朝诗人王维在《寒食泊舟吴楚》中描写了江南一带清明时节的恶劣天气景象:“楚山秦山叠翠斜,清明几度乱烟沙。行人远踏清冥去,绿水桃花处处花。”(注:此处“清明”是指农历清明)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清明》中也写道:“土花沿阶绿,水荇挟阶青。”——地上长着绿色的地衣,水里长着绿色的水草。这不是春和景明的景象,反而是萧条清冷的气氛。 这是因为,古代气候变暖程度远远不及现在,到了春天气温回升明显,但是降水较少;另外风沙也是困扰古人的一个大问题。古人在二十四节气之中,可能最不喜欢的就是清明了。

不过到了现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国大部分地区不但雨下得多了,而且气温也上升了很多。尤其是春天来临更加提前,很多地区在四月中旬就已经进入春季了。因此现在的清明是一个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雨纷纷”“湿漉漉”的场景越来越少。 这也导致了清明风俗的演变。过去因为天气不好,需要准备御寒衣物,所以清明有“贴春牌”的风俗(也就是今人所说的“踏青”)。到了今天,“贴春牌”早就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插柳戴帽”等等。

其中,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据说这来源于古代的“墓祭”。古人祖先崇拜,认为坟墓是有灵气的存在,所以要选择阳气盛的清明时节进行祭祀。同时,由于清明上坟还要准备供品,点香烧纸,所以对于逝者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孝敬”机会——当然,现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文明祭扫也被大力推广,传统的焚香烧纸已经被禁止或者减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